望酒影醉
Updated on

走路5种特征看脑中风、阿兹海默症!博士一个诀窍走出软Q血管

步幅是观察脑部异状的参考值

我认为,发现脑部异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注意“步幅”。

年过四十之后,有些人会抱怨:“真讨厌,看到名人的脸却说不出名字。”这是每个人身上都会出现的老化现象之一,还称不上是脑有异状。当然也还不到需要担心是否为“轻度认知障碍”(MCI)、“失智症”的等级。

我在前面也提过,日本现在患有失智症的人口约有四百六十二万人,把可能发病(目前是MCI轻度认知障碍)的人也囊括在其中的话,据说可高达八百六十万人。

即使还不到这个阶段,我们也有办法察觉脑有异状。而当作评估标准的,就是“步幅”。

头(脑)与脚位在身上相距最远的两处。可是,也正因为相隔最远,反而能够看出异常。我是这么认为,于是着手深入研究脚与脑的相关性。

近年来,国际间发表的研究成果,也证明了我的假设。我举其中一例来看。

  • 小步走路的人有脑梗塞*的倾向。(*注:脑梗塞是脑中风的其中一种类型。)
  • 步行速度慢的人,大脑的前额叶出现萎缩。
  • 步幅窄的人,大脑的运动皮层出现萎缩。
  • 步行速度愈慢的人,大脑的前额叶与后扣带回(或称后扣带脑皮质区)的葡萄糖代谢愈显衰退。
  • 步行速度愈慢的人,阿兹海默症的成因物质β类淀粉蛋白愈容易在脑内堆积。

针对这些脚与脑的关系,有人在二○一四年提出“运动认知风险症候群(motoric cognitive risk syndrome)”这个名称。“运动”是指脚的活动,“认知”是指脑的活动。意思是,步行速度慢,加上出现认知功能衰退症状的话,失智症发病的风险就会提高。也就是说,脚扮演着关键角色。

大步走路也能够改善动脉硬化

另外我也想谈谈有关血管的话题。大步走路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帮助“血管恢复弹性”。

“动脉硬化”就是动脉(血管)变硬变脆的状态。各位请想像院子里浇水用的软水管。新的水管柔软且有弹性,能够随意弯曲。相反地,长年使用的老旧水管已经变硬,而且到处都有破损,内部也累积了许多污垢。

人类的血管情况也是如此,随着年纪愈来愈大,血管就会失去柔软弹性,累积污垢。与血管有关的疾病包括脑溢血、脑梗塞、心肌梗塞等。这些都是攸关性命的重大疾病,而原因就是高血压与动脉硬化。

我在前面说血管类似软水管,但事实上血管的构造比软水管更精密。动脉(壁)有三层构造,由外而内依序是“外膜(外层)”、“中膜(中层)”、“内膜(内层)”。血管堵塞造成的“动脉粥状硬化”,就是内膜里形成粥状斑块而逐渐增厚。另外,“小动脉硬化”则是三层构造都脆化,变得容易破裂。

年纪愈大,老废物质容易堆积,血管本身当然就会失去弹性,容易破裂。相反地,年轻人、健康人的血管则柔软有弹性。最理想的状态是,血液从心脏打出之后,在柔软的血管里像波浪般前进。

而形成斑块的血管,就很容易堆积血块(血栓)。这类血管的血液容易停滞、堵塞。脑血管一旦堵塞,就会发生“脑梗塞”。堵塞在心脏的话,就是“心肌梗塞”。另外,失去弹性、变脆的脑血管,因血流的高速与高压而破裂的话,就是“脑溢血”。

大步走路,伸缩肌肉,能够刺激到夹在肌肉之间的血管。外来的刺激可使血管更强壮,找回血管的柔软弹性。

View (4)
Like
Favo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