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时节应润肺养胃,中医建议用 3 方法为冬天健康超前部属
寒露在 24 个节气中的第 17 个节气,每年大都在国历 10 月 8~9 日。而今年 (2022) 寒露节气时间,在 10 月 08 日的 3 点 12 分。过了这天,热气渐退、寒气稍升,昼夜温差开始变大,早晚会明显有感寒意,应随时注意添加衣物。
东港马光中医诊所中医师苏奕蓁指出,从中医角度看,寒露节气所带来的“燥”和“微寒”,容易伤肺损胃,诱发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如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气喘、皮肤干痒、大便秘结、大肠急燥症等。
《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燥邪、寒邪之所以能伤害人体,是因为体内正气不足,让邪气有机可趁。所以,应培养体内正气,以“治未病”概念生活,从养生饮食及按摩穴位来养肺。
多吃养阴润肺食物防秋燥
翰鸣堂中医诊所院长赖睿昕中医师表示,此时节的养生重点为“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同时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因为肺部系统“喜润恶燥”,饮食上,可多吃养肺润燥食物。
她建议,平时可多吃白色滋阴的食物,如白木耳、水梨、山药、百合、莲子、莲藕等,都是中医认为可以滋润呼吸道的养肺食物。但如果脸色苍白、手脚冰冷、大便稀软,一吃凉食就腹泻的虚寒体质,可加点红枣或生姜来调和寒性。
苏奕蓁说,可多食用蜂蜜、粳米,或多吃山药来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亦可多食白萝卜润肺止咳,百合、贝母去痰止咳;并少吃食辛辣食物,如辣椒、生姜、葱、蒜,避免伤阴。
养生茶饮舒缓情绪助入眠
赖睿昕提到,秋燥会抑制肝气,肝气郁结就容易闷闷不乐、产生各种情绪问题,所以秋天开始,许多人会有比较忧郁的情绪,心情压抑也会降低人体免疫力,此时可每日饮用杯“寒露养生茶饮”舒缓情绪。
寒露养生茶饮 材料:甘草 6 克、浮小麦 6 克、麦门冬 6 克、红枣 5 颗 做法:以 500CC 热水冲泡成茶饮即可。
泡脚、按摩进行经络调理
苏奕蓁提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露》有云:“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时节已进入深秋,稍有寒气,可以每天捏捏四肢末梢及泡脚并按摩穴位来强化身体的循环并保暖。
捏“十二井”:手指与脚趾末梢
捏十指和十趾末梢指甲两边 2〜3 分处,即少商穴、商阳穴,关冲穴、少冲穴、少泽穴、隐白穴、大敦穴、厉兑穴、窍阴穴、至阴穴、若再加上中冲穴(在中指末端),和涌泉穴(足底中央处,以趾踡曲,在足掌中央凹陷处),合为十二井,是足三阳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手三阴经的“井穴”。
井穴是经脉的起源、气血集中处,捏这些穴位可以增强十二条经络的循环。一般建议每天 2 次,每次捏 36 下,每次可捏 1 只手指或脚趾。以小指来说,少冲穴和少泽穴一起捏;以大脚趾来说,大敦穴和隐白穴一起捏;左中冲穴可直接以左大拇指的指甲按压,左涌泉穴以右大拇指指腹按压,以此类推。
泡脚搭配按摩穴位
寒为百病之源,除了添加衣服外,可以常用温水泡脚,1 天泡脚 1 次,1 次泡 10 分钟。可以一面泡脚一面按摩 3 大穴。
- 公孙穴:位置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前下方。可调理脾胃,脾胃属土,土生金,肺属金。
- 然谷穴:足内侧縁,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即公孙穴后 1 寸,此穴可泻热、消胀,治扁桃腺发炎、咽喉炎。
- 三阴交:足内踝尖往上 3 寸(约四根手指宽)处。此穴功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所以补脾之重,间接可以补肾阳养肾阴,有气血两补之功。
赖睿昕呼吁,寒露时节天气变化大,是流行性感冒好发时节,除了勤洗手,公众场合戴口罩之外,作息饮食一定要正常均衡以增加免疫力,减少此时节好发疾病。
苏奕蓁提醒,应避免熬夜、早睡早起、注意保暖,同时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太过劳累以致于太耗散阴精,为寒冷的冬天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