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生治不好你的晕眩?先学会分辨头晕与眩晕
晕眩确诊前通常看过哪些科?
医生说我这是梅尼尔氏症,做过脑波检查确诊的,就是一辈子要吃药,吃药会好,不吃药就会再发作。我不想一辈子吃药,可是晕起来太痛苦了,还是只能乖乖吃,只是最近有时候,吃药好像也压不下来,我很怕万一有一天连吃药还是晕,那该怎么办?
我看过好多好多医生,不只一个科别也不只一位,说法很多…梅尼尔氏症、耳石脱落…也有医生说我是“内耳平衡失调”、“动晕症”,说我就是动了才会晕,不想晕就不要动……实在是很无言,有人可以都不要动的吗?也有医生说我是工作压力太大,可是我后来已经把工作都辞了,成天晕真的也没办法做事情,不工作总没压力了吧!结果还不是一样!还有一位医生的说法是“循环不好”,冬天特别容易发生,要我等到夏天就会好转。唉~但其实我是一年四季都一样晕。
耳鼻喉科、骨科、神经内科、心脏科、眼科、胸腔内科、家医科…能想到有一点点关联的,我真的都看过了,从听力、耳朵结构、脊椎神经、心脏超音波、静态心电图、24小时运动心电图、脑波、电脑断层扫描…通通都有做,没有检查出任何可能造成我晕眩的可能性。做这些检查的过程其实都很煎熬,一点也不舒服,也不是躺着就好了,但我还是忍着各种不适,为的就是想听到一个确定的答案,哪怕他说我这是治不好的梅尼尔氏症,给我一个方向,让我能安心一点。
可是检查结果就是一切正常,连医生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晕成这样。最后的最后,是医生跟我说,叫我练习忽略这种感觉,不要刻意去感受晕,还说其实每个人都会晕,只是大多数人没感觉到,所以不像我这么严重,我太敏感了……我感觉很无言,又有点被指责的愤怒,以及被误解的委屈,就算是我太敏感好了,谁想要这种敏感?如果可以控制,可以忽略,我是全天下最想忽略晕眩的人好吗!
一般大家做的检查我都没有漏掉,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发病,去急诊室的时候,急诊医师给我做的初步筛检。我没有被治疗到还感觉更恐怖更晕。医生直接叫我走直线给他看,旁人都不能扶我,我也不能摸著墙壁或任何东西走,感觉非常非常的可怕。后来甚至叫我重复坐下、躺下、站起来这样的循环,而且还不能慢慢做,要快一点,我真的晕到哭出来…被那个医生吓死了,虽然他可能想知道我到底有多晕,但我真的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可怕的经验。
为什么其他医生治不好你的晕眩?
上面这些亲身经历你是不是觉得心有戚戚焉,甚至有似曾相识的感受,又或者你的痛苦根本就和他们一模一样?
为何那么多科学仪器与方法,却检查不出来为什么晕眩?为什么那么多学有专精、仁心仁术的医师却治疗不好你的晕眩?
身为一个自律神经失调症的专业主治医师,必须为这群优秀的同僚们说句公道话。在现行的医疗架构下,病理证据为主要的诊断标准,因此将人切分成一个一个的器官、组织,以便透过各种科学仪器,逐一、细小范围的精准检验。感觉胃部不舒服、疼痛,就找肠胃科医师,针对胃脏做一系列的检查。感觉晕眩就检查跟平衡有关的器官,所以饱受晕眩之苦的朋友会检查耳朵、检查大脑,甚至检查颈椎,就怕有哪里的神经被压迫到了。
就某些器官上的变异所引发的疾病来说,例如心脏肥大、胃溃疡、胃癌、耳膜破裂、脑瘤…等等,这样分科的精细检查绝对有其必要性,细微的病兆也躲不过仪器的法眼。然而,人虽然是由器官所组成,却不能直接跟器官画上等号,只在意器官健康而忽略了让身体能顺利运作的系统,是健康照护上的一大漏洞。感觉到晕眩,检查了脑、耳朵、颈椎,甚至是连心脏内科、胸腔内科都看过了,没有明确征兆,就只能双手一摊吗?不!此刻我们应该回过头来关切系统性的健康,特别是分布于全身上下,不受意识控制,自主运作的“自律神经系统”。
近二十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许多时候患者感觉到不舒服,历经检查却无结果,那么在确认器官本身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后,就应该转向检查系统性的问题。很有可能造成种种不舒服的,并不是器官本身,而是控制器官的神经出了问题,所以才会再怎么检查也查不出来,再怎么治疗也只是短暂有效。如果你或者周围的家人朋友也有类似的情况-明明不舒服,医生检查却总说你没事,不用难过失望,反而应该开心,至少这代表你身体的器官没有问题,出问题的很可能是自律神经系统,而自律神经失调是可以被治愈的,种种长年困扰人的不舒服,有机会被彻底摆脱,当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回过头来谈谈晕眩。在案例的口述中,发作的时间点常是“躺下或站起的时候”。事实上,晕眩的成因与姿势的变化不见得有直接关联,只是往往在姿势改变的当下,特别容易被觉察,以至于患者在就诊口述时常这么描述。
这样的过程导致有不少晕眩症状,被误判为“姿势性低血压”,虽然两者的成因都与自律神经失调有关,治疗的目的都是要平衡失调的自律神经系统,然而在初初发作或急性期的处置方式上,却有些微差异。倘若缺乏经验丰富的自律神经失调专科医师来做精准判断,恐怕会让患者走上一小段治疗的冤枉路,这是我们可以透过谨慎与专业来避免的健康损失。
对抗难缠的晕眩
透过清楚描述 让对的医师真正帮到您
论起难缠程度,晕眩真是一种数一数二,什么时候来袭说不准,举凡睡觉翻身、路上遇到熟人转头打招呼、上下楼梯低头确认脚步、或者…什么动作也没做,都可能发生。发作起来要历时多久会好、或者晕的程度有多强烈,也同样很难一概而论,时常因人而异。不过,在晕眩的各种“难”当中,排名第一的,则要数“很难跟别人具体描述自己的不舒服”。
曾晕过的朋友都知道,晕眩发作好比一场脑内风暴,明明已经很强烈很可怕了,但如果你不说,别人绝对不知道你正在经历什么!即便是发作中,外人看起来就是一副“你没有怎么样啊!”的模样。无法让周遭亲近人士了解自己的不舒服已经很无奈了,更伤脑筋的是,面对能帮助你的医生,如果不能好好地讲清楚,很可能导致医师误判,无法在第一时间给予正确的治疗,那就真是冤枉啦!以下就透过几种分类,来帮助大家厘清自己的晕眩,能够有条有理地向医师好好描述。
第一步,要先分辨自己的晕是“头晕”还是“眩晕”。
临床上很常碰到求诊者表示:“医师我好晕好难受。”,但进一步追问“是头晕还是眩晕呢?”,当事人往往不明所以,不知如何回答。其实两者最大的差别是,头晕时人会感觉身体在摇晃、有飘浮感,或者有一种不小心要往下坠的感觉,而眩晕则是看其他的物件会觉得它们都在剧烈旋转,天花板会旋转、地板会旋转,这种相对移动的感觉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
知道是哪种晕法之后,“多久发作一次”、“每一次发作大约维持多长的时间”,以及“是否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平时或最近有服用哪些药物”…也都是很重要的资讯,巨细靡遗地告知,能够让医师更精准地协助您。
比方说每次大约晕个数秒钟到几分钟不等,头部不动就比较好,头稍稍转动,晕的程度立刻加剧,时常反复发作,那么很可能就是良性阵发性眩晕症,起因为耳石脱落,可以透过耳石复位术加以改善。如果每次晕的时间长达数小时,无论头或身体有无转动移动,都一样很晕,还伴随着一点耳朵被蒙住、听声音没有真实感或变小声等情况。发作频率不高,可能一年会有个1~2次,那么是梅尼尔氏症的可能性偏高。要是晕眩乃发作在感冒痊愈之后,一晕就没完没了,可能好几天好几个月,人甚至会不舒服到完全只能躺床,无法行动,那么起因则偏向前庭神经炎。
除此之外,血压太低、血糖太低,甚至是“配了新眼镜”,都可能是引起突发性晕眩的原因。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在我门诊中至少有七成以上的晕眩都与此相关,不是耳石脱落、不是药物影响、也不是感冒的后遗症,而是自律神经失调所引起的晕眩。
自律神经失调者普遍有换气过度的现象,就是每分钟吸气吐气的频率高于正常的8~12次,临床上女性自律神经失调者每分钟的呼吸频率常在25~30之间,男性则落在20~25之间(程度较严重者频率可能更高)。如此频繁地吸吐频率导致我们的呼吸过于短浅,致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足。想分辨自己的晕眩与自律神经是否相关,可以观察自己的身体,是否常有手麻(脚麻、脸部感觉麻麻也是)、呼吸困难(感觉喘不过气)、心悸(感觉心跳非常快速)、胸闷、肩颈僵硬、口干舌燥、一直觉得喉咙有异物感(但明明没有东西卡住,吃饭吞咽也很正常),常有莫名的紧张与害怕感觉。
上述症状发生的比例越高,代表您的晕与自律神经失调的关联性越高。此时要摆脱晕,就不是仅仅着眼于“晕”的问题了,而是应该釜底抽薪地调整好自律神经,让神经系统回归平衡,因失调所产生的晕以及各式各样的不舒服,自然能跟着缓解、改善,最终获得彻底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