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压力就腹泻,是肠躁症吗?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作怪,不治疗恐致大肠癌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常被误认为大肠激躁症,林口长庚医院胃肠肝胆科系副教授李伯贤表示,溃疡性结肠炎从症状发生到确诊,往往需要 2.4〜3.1 个月,显示诊断之困境。导致患者因为严重腹泻、血便,出现体重减轻、严重贫血等。
根据统计,44% 溃疡性结肠炎病友需要密切追踪,以及更积极的治疗,包括,37% 症状慢性反复发作、6% 症状慢性而持续、1% 症状逐渐严峻。他说:“慢性反复发作,恐让病友的人生被马桶绑架,甚至出门需要包尿布。”
肠炎变肠癌,风险提高 1.73 倍
更令人担忧的是,溃疡性结肠炎不仅仅是肠炎,竟会导致罹患大肠癌的风险大幅提高 1.73 倍,此外,有些研究指出长期慢性发炎也会增加心脑血管以及周边血管阻塞的风险,所幸这些风险会随着全身性发炎反应被控制而下降。
李伯贤说到,一名 35 岁的面包师傅罹患溃疡性结肠炎 15 年,一直服用类固醇控制病情,而没有采更积极的治疗,直到某天大出血,才至医疗院所用大肠镜检查,竟发现已罹患大肠癌末期,令人遗憾。
李伯贤解释,溃疡性结肠炎如果缺乏积极治疗,让肠道一直处于慢性发炎状态,在肠道不间断自行修护期间,产生不定性分化异常,使细胞修护出了错,就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预防肠炎变肠癌,控制发炎是关键!透过积极用药、肠镜追踪,不只达成没症状,也让黏膜有效愈合,使得切片组织的发炎指数有效下降。“只要切片发炎指数下降 1 分,就减少罹患肠癌的 1.69 倍风险。”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选择多
传统治疗:
- 抗发炎药物(5-ASA):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第一线建议治疗药物。主要机制是抑制肠胃道发炎介质生成,而达到抗发炎作用。
- 类固醇药物:当 5-ASA 治疗不佳,或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诱导时,考虑加入类固醇,做短期缓解治疗。
- 免疫调节药物:前两类药物仍无法有效控制病情时,则可用免疫调节药物,降低甚至解除对类固醇的依赖。
新型治疗:
-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已成为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在诱导治疗和维持治疗的重要药物。主要机制是抑制发炎物质的作用,或抑制淋巴球迁徙,进而达到抗发炎效果。
李伯贤表示,对于轻度溃疡性结肠炎病友,传统用药就足以达到良好的疾病控制。然而,中重度发炎的病友则可须考虑接受生物制剂治疗,以达到更有效、更安全的发炎控制。
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治疗 3 关键
他语重心长的提醒,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有 3 大关键,而生物制剂就是帮助治疗达标的最佳利器,如此一来,才能避免复发、住院、手术以及并发症,迎回健康人生。
- 尽早停类固醇,减少副作用。
- 方便用药,提高治疗配合度。
- 临床没症状,加上内视镜黏膜愈合无发炎。
随着生物制剂在发炎性肠道疾病及相关并发症治疗上,扮演愈来愈关键的角色,现在已有许多生物制剂陆续被纳入健保给付,提供医师和病患更多的治疗选择。
生物制剂挑选原则
在选择上,除了考量共病、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外,不同施打途径(静脉、皮下)、频率(每 2 周、4 周、8 周或 12 周打一次)更是提供充分的弹性及方便性。让病友可以在与医师讨论后,依照个人工作型态、施打能力及就医可近性共同决策,选择适合自己的用药。
王鸿源呼吁,溃疡性结肠炎病友应积极与医师配合,规律治疗,追求早日治疗达标。同时提醒,如有腹泻、腹痛、血便、贫血和体重减轻等症状持续 3 个月以上,应提高警觉,尽早就医寻求协助,以利早期诊断与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