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娇朗
Updated on

气候变迁冲击社会凝聚力和公众心理健康!大数据分析:极端温度助长了网络仇恨言论

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高于 21 摄氏度或低于 12 摄氏度这个“舒适区间”的极端温度,与网络仇恨言论显著上升有关。这显示出人类适应极端温度的局限性,并揭露了气候变迁可能被低估的社会影响,也就是网络世界上的冲突对于社会凝聚力和公众心理健康的挑战。

在这项发表于《柳叶刀:行星健康》(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期刊上的研究,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分析了社群平台推特(Twitter)上的数十亿条推文,发现无论是在哪个气候带、哪种经济背景的族群,仇恨言论在温度太热或太冷的情况下都观察到增加。

据了解,研究团队使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超过 40 亿条推文中的仇恨言论,并将其与气候数据结合,发现在温度舒适区之外的仇恨言论数量和比例都上升。在 12 到 21°C 的舒适区间之外,网络仇恨言论在寒冷的情况下增加了 12%,在炎热的情况下增加了 22%。

当天气太冷或太热时,人们往往会表现出更具侵略性的网络行为。成为网络仇恨言论攻击的目标,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心理学家指出,网络仇恨言论会加剧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对于年轻人和边缘化族群。

极端温度与网络仇恨言论增加有关

为了确认气温与网络仇恨言论之间的关系,研究使用机器学习技术搜集在 2014 年到 2020 年间推特上超过 40 亿条推文组成的大数据数据库,从中识别了大约 7,500 万条的仇恨言论,并分析了当气温升高或下降时,仇恨言论推文的数量是如何变化。

在定义何谓“仇恨言论”时,研究人员以联合国的官方定义为指引:基于宗教、国籍、种族、肤色、血统、性别或其他身份因素的歧视性言论。研究发现在 12 到 21°C 的“舒适气温区间”发现了较少的仇恨言论,在 15 到 18°C 之间则呈现仇恨言论的最低数量,而当温度越来越高或越来越冷,仇恨言论也随之增加。

精确的“舒适气温区间”在不同气候区之间略有差异,具体数值取决于当地的常见温度。然而,高于 30°C 的极端高温始终与所有气候区网络仇恨言论的强烈增加有关,无论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宗教信仰或政治偏好等社会文化因素。

气候变迁对于大众心理健康的挑战

波茨坦研究所复杂系统科学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员 Anders Levermann 博士强调,这代表人类对于温度适应的局限性,换句话说,人们的极端温度应对能力有限,因为即便在能够负担冷气和其他缓解温度方法的高收入地区,也观察到极端炎热天气下网络仇恨言论的增加。

更具侵略性的网络行为与言论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仇恨言论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且还可以预测真实世界中的仇恨犯罪。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努力解决气候变迁如何影响人类行为和社会安定的问题。

现在随着气候变迁持续恶化,评估相关后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此项研究结果显示,网络仇恨言论是一种新的影响机制,气候变迁可以透过这种方法破坏整体社会凝聚力和大众心理健康。因此,这代表迅速并彻底抑制碳排放不仅会使外在世界受益,保护气候避免全球过度暖化,对人们内在的心灵世界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View (27)
Like
Favo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