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然大怒时先用丹田呼吸!重整血流唤醒内心自在祥和
身体与呼吸平和有序,心神也随之恢复条理
掌握呼吸的要领,
懂得保持情绪稳定从容不迫,
处事才能游刃有余,
为自己赢得好结果。
发生麻烦问题,或是工作忙不过来的时候,你是否自觉到呼吸变浅而且变急促了呢?
这时,请看看自己的模样,上半身是不是如龟背圆拱、头颈前倾呢?这样的体态会压迫胸腔,令呼吸短浅,因为心理压力而烦躁的心绪将久久无法平复。
也许会有人反驳:“心头郁闷烦躁,呼吸当然不顺畅了。”不过禅宗的认知稍有不同。我们认为身体的状态影响气息,气息又影响情绪;换句话说,呼吸顺畅了,情绪也会跟着安稳,是为“调身、调息、调心”。
身体安稳了,气息就会安稳;气息安稳了,情绪也会安定,这是坐禅的基本原理。
想要安定心神,要从安定身体(姿势)入手,基本要领是以脐下丹田(即肚脐下二吋五分处,也就是大约七.五公分处)呼吸。而如果姿势像乌龟探头,空气就进不到胸腹深处,成为只能用肺部活动的浅呼吸。
把意识放在头顶和尾椎,拉长背脊,敞开胸腔,让脊椎呈现S型的自然弧度,身体便能够以脐下丹田进行呼吸。
姿势端正以后,就要开始调整气息。从“呼吸”一词可知,先有呼(吐息)才有吸(吸气),所以吸气之前要先吐气。
有些人一听说要“深呼吸”,就赶紧先大口吸气,正确的作法其实正好相反。要先把气吐干净,才能够顺畅地深吸气。
方法是微微张嘴,把气息从嘴巴吐干净,然后从鼻孔自然吸入空气,禅宗谓之“欠气一息”。重复二到三次的过程中,体内的污浊邪气就会被清空。
把意识专注在吐息,吐息应绵长而细微,气息吐尽以后,听任身体的自然反应吸气。一般人在安静状态下,大约每分钟呼吸七至九次,但是按照上述的丹田呼吸法,呼吸次数可以减少到每分钟三至四次,而且气息绵长,呼吸安定和缓。
如此反复多次以后,内心会感到一片祥和,情绪安稳而自在。进行丹田呼吸时不需要刻意控制呼吸的节奏,只要听任身体的反应即可。因为人体会依照体型的大小和每时每刻的状况,调整到最适宜的节奏。
丹田呼吸原则上是鼻吐鼻吸,留意观察熟练丹田呼吸的人,其吐息总是十分一致。
冬天的早晨,往往可以看到呼出的气息变成白茫茫的烟雾,这时候最适合观察呼吸。一般人呼气会忽长忽短,气息时而粗时而细,可是习惯坐禅的人气息绵长而均匀。熟练脐下丹田呼吸以后,即使不刻意调控,身体也能够自然进行丹田呼吸。
医学研究显示,人一紧张,呼吸就会短浅,血管因而收缩造成血流量减少。这时候只要调整呼吸,血流量就会比平常增多。
也就是说,拥有相同实力的两个人,A只会一般人惯用的胸式浅呼吸,所以情绪一紧张就呼吸急促、全身紧绷;B则是懂得用丹田呼吸保持情绪稳定,因此总是能从容不迫,显得游刃有余,所以往往赢得好结果。
笔者曾经在书本中读到这样的实验:让小学生进行一分钟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然后统计其正确率;之后,请他们直接在椅子上坐禅,学习调整呼吸,再让他们进行运算。结果可知,受试的小学生呼吸稳定以后,运算的正确率也跟着提升了。
运动场上同样是如此。当投手和打击手的实力旗鼓相当时,呼吸匀整的一方就赢了。即使是奥运竞技亦不例外,懂得呼吸的选手可以发挥最佳的实力。
“掌握呼吸的要领”在禅宗是非常重要的修行。
当你感到坐立不安、烦躁焦虑时,把所有不快的情绪随着呼吸一吐而尽,让清新的气息充满全身吧!
面对令你勃然大怒的状况时,先深呼吸再说
当你只字不语,
对方唱独角戏会越唱越没趣,
最后索性闭嘴,
就如同水面的涟漪自行消失。
在公司,上司对你无理苛责;在家里,丈夫和你唱反调;在挤沙丁鱼的车厢里,崭新的皮鞋被人狠狠踩了一脚……,点燃炸药的火种总是从四面八方飞扑而来。自己其实只想图个清静安稳过日子,偏偏有那么多不请自来的牛鬼蛇神,惹得你大动肝火。
不少人气到血液直冲脑门时,骂人的丑话、反驳的犀利言词全都脱口而出了。
但是,怒急攻心之下说出的难听话,只会招来对方的反击,暴躁又引来更多的暴躁,争端一旦开启,谁都讨不到便宜。
下次当你气急败坏时,请先想想前面提到的“在水中投入小石子”。最初因为小石子而激起涟漪的心湖,要如何才能够恢复原来的平静无波呢?没错,就是任由涟漪来去。
正因为感觉不爽就立刻反击,才会招来没完没了的对骂,最后连不必出口的难听话也搬出来应战,而气得七窍生烟、血压飙高。
发生令人恼火的事,不要任凭怒火一直在头顶上熊熊燃烧。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要使用脐下丹田呼吸法。
一启用丹田呼吸法,就可以把怒气调动到腹部,阻止它往头部烧上去。当怒气来到肚子的时候,其实也差不多气消。这样子收服怒火,就不会胡乱和人发生摩擦冲突。
当你只字不语,对方唱独角戏会越唱越没趣,最后索性闭嘴,就如同水面的涟漪自行消失。
“不可用头脑想。”
大本山总持寺住持板桥兴宗禅师也是这样说。意思是情绪一上来的时候,要把这股冲动放在肚子里,不让它留在脑袋作怪。
“怒气冲脑时,一面用丹田呼吸,一面诵念‘感恩,感恩,再感恩’三遍,想骂人的话和熊熊怒火都会自行退散。”
禅师是这样说的。连同我在内,很多人都不曾见过禅师本人动怒。
只要区区几秒钟,就可以把满腔的怒火和压力转换成平静安适的自在心,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