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血糖监测常见问题懒人包 医师带你一次搞懂“血糖控制铁三角”,当自己血糖的主人
“医生,我可以吃冰淇淋吗?”“医生,我早餐吃饭团配豆浆,不是很清淡吗?”“医生,我有控制饮食,也有运动,为什么糖化血色素就是降不下来?”
血糖控制是糖尿病糖友必须关切的问题,很多人以为就算血糖高到200或300mg/dL,只要身体没有不舒服就没关系,其实等到出问题就来不及了!
喜恩新陈代谢内分泌诊所曾慧菀院长比喻,包含高血糖在内的三高就像手段高超的小偷,他们不会在刚进屋时就把主人吵醒,而是一声不响把想要的东西全部搜括走、破坏完了,主人都还不知道,早上醒来才发现家里一团乱。
三高侵蚀健康也像白蚁,“有时你看到一点小屑屑不以为意,反正房子还是很漂亮,等到出大问题要开始整理,会发现很多重要梁柱都蛀空了,你要怎么重建这栋房子呢?”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全身的并发症,严重时可能视网膜病变造成失明,肾脏病变需洗肾,周边神经病变严重时可能溃疡截肢,但是只要及早以正确方式做到“自我血糖监测”,自己在家验血糖并和医师、营养师讨论,即时调整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及药物,就能及早掌握控制血糖的关键,保有生活品质!
【自我血糖监测常见问题懒人包!】
Q:我每三个月就会回诊一次,抽血验糖化血色素,这样不够吗?
曾慧菀医师指出,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色素,是血糖控制的铁三角。
所谓的“糖化血色素”,其实是过去三个月的血糖平均值,“假设小陈、小李两位糖友的糖化血色素都是7%,但是做了自我血糖监测,可能会发现小陈的血糖记录都在120到170mg/dL之间震荡,比较稳定。
小李却是有时90mg/dL、有时200mg/dL,血糖震荡的震幅很大;同样是糖化血色素7%,血糖震荡愈厉害,对身体会造成愈大的伤害”,所以只有三个月验一次糖化血色素是不够的,每一天的血糖震荡,要自己验血糖才会知道。
Q:什么是“自我血糖监测”?对我有什么好处?
自我监测血糖,就是以血糖机等工具,自我量测血糖,台中大雅长安诊所吕国梁院长说,就像家里会常备体温计,在身体有状况时会量一下体温,血糖也一样,饮食、药物、情绪、睡眠等因素都会造成血糖的高低变化。
举例来说,如果想要知道某一餐或特定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只要餐前、餐后各验一次血糖,得到血糖变化的数据,就能依此判断是否需要即时修正饮食内容。
也因此,比起糖化血色素,自我监测血糖更能让糖友和医师、营养师快速掌握改善血糖的关键。
“糖化血色素是期末考的总成绩,好不好当然很重要,但如果不好,到底是哪个科目不好,就要从自我血糖监测去找线索”,苏景杰诊所院长苏景杰院解释。
“找到是国文不好、还是数学不好,才能从不好的地方下手加强,成绩才会变好;糖化血色素是过去三个月24小时的血糖总平均,糖化血色素如果很高,到底是早上空腹时血糖高?早餐后血糖高?还是其他时间血糖高,没验是完全不知道的”。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糖友就是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人生从彩色变黑白,苏景杰医师笑说,“糖友会问水果、冰淇淋、巧克力能不能吃,最简单的答案当然就是不要吃。
可是理论上会因人而异,不吃的目的是希望血糖不要升高。如果糖友愿意做自我血糖监测,说不定吃了血糖不会升高,那就可以适量吃”。
曾慧菀医师也鼓励糖友透过自我血糖监测,建立自己的“健康食谱地图”,“现代人三餐经常外食,要如何知道这家的汉堡、那家的总汇三明治能不能吃,只要验餐前、餐后血糖,很快就可以建立健康食谱地图,吃得饱又吃得健康!”
Q:自己在家验血糖,怎么选择适合的验血糖工具?
对很多糖友来说,自己验血糖要突破对自己下针的心理门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选择血糖机、采血笔,第一要准确,可以选择市面上通过2013年 ISO15197认证过的血糖机,第二采血痛感要低,有些特殊技术的采血笔可以减少疼痛感,或是选择需血量较少的血糖机,针不必扎太深也比较不痛。
苏景杰医师也提供了几个能减少采血疼痛的小撇步,“指腹是肉最多,但肉最多、血最多,神经也最多,扎这里会比较痛,要扎指缘,扎之前甩甩手,利用重力让血集中到手指末端,扎的时候用另外的手指稍微压住末端,让肉挤在一起,减少静脉回流,血就会比较多,这样就可以不用扎那么深”。
Q:我想要开始做“自我血糖监测”,什么时候该验血糖?
苏景杰医师表示,如果是血糖很高的糖友,一开始可以先验空腹血糖,因为要是空腹血糖已经很高,餐后血糖一定会升得更高,这时验餐后血糖是没有意义的。
接下来,如果空腹血糖保持得不错,糖化血色素却还是没有降下来,代表餐后等其他时间点的血糖可能偏高,“就像是先确保国文可以考及格,成绩的总平均却没有变好,代表问题可能在其他学科,那我们再来加强英文或数学,把每一科都弄懂了,期末考当然没问题”。
配对检测,判断用药或饮食是否需要修正
“配对检测”就是一种常见的自我血糖监测方式,配对的意思是餐前、餐后各量一次血糖,不用天天验、餐餐验,而是抽样调查,有时验早餐前后、有时验午餐前后、有时验晚餐前后。
吕国梁医师解释,这是为了知道食物或药物造成的影响,从血糖上升幅度的大或小,可以判断用药或饮食是否需要立即修正,“因为一般卫教都是讲单一食物,但饭加肉加汤对血糖的影响,不像单一食物是可以预期的,一加一可能不等于二,再加上体质、用药、情绪、吃饭顺序、快慢、心情都会影响血糖高低,了解这些对糖友本身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假设今天中午要做配对血糖的检测,就在吃饭前验一次血糖,12点15分吃第一口,餐后血糖要在2点15分验,餐前、餐后验出来的血糖值不能相差超过60mg/dL,最好是30-60mg/dL,如果超过60mg/dL,像是餐前120mg/dL、餐后200mg/dL,相差80mg/dL,表示这餐吃得丰盛了,要评估是哪里吃错了”,曾慧菀医师举例。
也因为人通常有一定的饮食偏好,每天每餐可能是固定几样在轮流,只要多抽样检测几次配对血糖,对于食物的选择,就会有个基本概念。
格式化检测,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如果糖友对血糖非常在意,已经做过相当的努力,糖化血色素却不是很理想的时候,这时候格式化检测是有帮助的”。
吕国梁医师指出,格式化检测要一天验7次血糖,包含三餐的餐前和餐后,再加上睡前,以利掌握一天之内的血糖起伏变化。
“曾有一位快80岁的阿伯,生活规律,也会登山健行,但糖化血色素不太理想,肾脏功能也有受损,我们就请他一天量7次血糖,做格式化检测,他连续量了三天之后,我们很快发现他在某一餐之后血糖很高,代表这些食物对他的血糖影响特别大。
另外他中餐的餐前血糖很低,可能是因为用药,或是激烈运动后没有补充糖类,随着给予食物和药物的调整,把餐后高血糖、餐前低血糖都解决之后,他的血糖比较平稳,症状比较缓和,糖化血色素、肾脏功能、蛋白尿都得到良好改善。
他现在要去登山健行时,对自己的血糖变化了若指掌,例如运动后要多吃一份糖、少吃一份药,他掌握得非常清楚,可以当血糖的主人,而不是被疾病困住”。
“自我血糖监测”最忌“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举例来说,虽然照医师说的验了空腹血糖,却不知道为什么起床后要验血糖,每天记录下来的空腹血糖有高有低,医师问起来却一问三不知,就难以发挥“自我监测血糖”的优点。
因此在记录血糖值、验血糖时间的同时,也可以记录当时的饮食、药物、情绪、睡眠等相关资讯,一并和医师讨论。
苏景杰医师强调,“要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假设那天做了某件事,让空腹血糖特别高,这件事就要少做;或是反过来今天的空腹血糖特别好,可能昨天或今天出门逛街一整天有帮助,下次就可以多做,没去逛街也可以去河堤走走,血糖就会变好!”
医师简介/
苏景杰医师
苏景杰诊所院长
新店耕莘医院内分泌科兼任主治医师
专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肿大)、副甲状腺疾病、脑下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次发性高血压、高血脂(包括高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高尿酸血症(痛风)、骨质疏松症、生长异常、肥胖症及其他内分泌疾病
吕国梁医师
台中大雅长安诊所院长
主治:糖尿病.肾脏病等慢性病照护、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照护
曾慧菀医师
台南喜恩新陈代谢内分泌科诊所院长
主治: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痛风、骨质疏松症、甲状腺疾病、甲状腺超音波、甲状腺穿刺、甲状腺细胞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