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肠道就能改善阿兹海默症!日肠胃名医这样吃不让肚子受寒
阿兹海默症的情况也一样,过去的治疗总是把焦点放在脑部,包括脑部的萎缩等,但我认为透过调整肠内环境,则仍有改善的余地。
实际上,各项的研究成果也开始朝这个方向前进。
在前文中多次出现的物质,也就是能带给人类“疗愈”与“幸福感”的血清素等,大多数都是透过肠不间断地对大脑发出指令,透过肠内菌丛的作用被运送到脑部。因此,当肠道状态不稳定,对脑部造成压力时,脑部就会浮肿或发热,产生包括血液循环不良等的异常。这在不久后就会引发阿兹海默症的一大成因——脑萎缩。
失智症并不全都源自于肠道,也有单纯脑部发生障碍的失智症。不过,阿兹海默型失智症与肠道之间的关系,则是绝对无法否定的。
就我个人实际感受来说,这也是有迹可循的。
以前,曾经有个怎么看都觉得是阿兹海默症的患者,被家人带来我这里就诊。家属说他已经在别的医院看过,也吃了各式各样的药,但病情却毫无起色。我对家属说:“我不看脑。我会诊察腹部,这样没问题吧?”家属也同意了。我马上伸出手触摸他的腹部,小肠的一部分——空肠部分有剧烈的跳动,可以感受到神经不稳定的情况,就仿佛是时代剧里经常出现的“近身反击”状态。
于是,我请他停用之前所有医院开给他的药。由于我是中医师,所以我开了中药给他,并持续治疗直到那个剧烈跳动平息为止。虽然最后没有完全根治,但他已经从之前神智不清的状态,恢复到现在甚至可以自己去买东西了。
我完全没有摸他的头。光是治疗他的肚子,就已经好转了。也曾经多次有巴金森氏症候群的患者来找我。每一个的状况其实都差不多,之所以来找我,多半都是因为已经到过好多地方找医生看病,却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因为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巴金森氏症是“脑”的疾病,就算治疗腹部也不可能痊愈。
巴金森氏症的详细成因尚不明朗,但会出现种种症状,譬如脑中的多巴胺不足,手脚发抖、僵硬、无法随心所欲地活动,同时也会情绪低落等。话说回来,听到了多巴胺,有没有恍然大悟了呢?前文中曾提过,肠内菌丛也与这个多巴胺的产生息息相关。
那么,调整肠道,增加多巴胺的量,或许就有可能改善症状?
我的诊疗室门前有一个缓坡,有个巴金森氏症候群女患者在爬这个坡时,总是非常吃力,吃力到她的先生搀扶着她,她仍走得上气不接下气。我一摸她的肚子,空肠部分有强烈的跳动,肠道的肌肉也有痉挛的状况。肠内环境已相当恶化,足足花了超过一年的时间才有某种程度的改善。
可是,后来看到她一个人精神奕奕爬上坡来的样子,我真实体会到身为医生的喜悦。
同时,也确实感到非常愤怒,不解为何许多医生只看脑却不愿意看肠。再说,“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与“巴金森氏症候群”(Parkinson’s syndrome)的界线在哪,根本就不得而知。但一旦诊断为“巴金森氏症”,即机械式地开出抗巴金森氏症的药物,就觉得已经施以治疗了。
不管什么疾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就会有所不同。或许有人的确在治疗脑部后就好转了,但其中也有些人光是缓和便秘的状况,症状就有改善,有些人则是改善肠道血液循环,症状就能好转。我并不是主张不要看脑。当然也必须看脑,但因为有些患者如果也看了肠就会有机会好转,所以希望大家也能意识到这一点。
会让肚子受寒的食物要和温热的食物一起吃如前所述,腹部冰冷,肠也会变硬,不仅会成为便秘或腰痛等的原因,整体健康也会失调。 中医里把食物按特性分成三类,分别是能温热身体的食物(温性)、会吸热让身体受寒的食物(寒性),以及都不属于前两者(平性)的食物。按照这个原则,一般很容易就会觉得,那就尽量摄取温性食物、避开寒性食物就好,但其实不然。 会让身体过冷的食物当然不好,但总是吃温性食物让身体发热,也绝不是件好事。此外,从营养面来看也一样,不偏食、尽量摄取各式各样的食材才最为理想。所谓的健康就是,不偏于某一极端,“身体处于平衡”的状态。 对肠道而言也一样,巧妙搭配温性、寒性和平性食材的饮食,才是能有效利用肠内菌丛的最佳饮食法。那么,什么样的食物才是温性、什么又是寒性食物呢?让我举例来说明。这自始至终都是我个人的判断,或许有人会持不同意见,总之各位先看下去。 首先是海鲜类。假设有鲔鱼,因为是寒性食物,所以和醋渍嫩姜片、山葵等温性食物一起吃,就能取得平衡。总之,如果吃了会让身体(尤其是腹部)受寒的食物,就要巧妙地搭配能温暖身体的食物。这对肠道来说,当然也是好事。 在海鲜类里,沙丁鱼、星鳗、鲑鱼、鲣鱼属温性,而鲔鱼、鳗鱼、螃蟹、海胆之类的则是寒性。蔬菜类,青椒、韭菜、胡萝卜、葱、生姜属温性,小黄瓜、番茄、茄子、萝卜等则属寒性。所以,小黄瓜不妨和生姜一起吃。 至于肉类,温性的有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猪肉、马肉则属寒性。所以猪肉和温性的生姜搭配,做成姜汁猪肉是聪明的吃法。猪肉既营养又美味,虽说属寒性,但因此就避免不吃,相当不智。只要能和生姜搭配,不但更为美味,还能在冷热上取得平衡。 接下来再谈谈稍微专业一点的部分。((别让肚子受寒真的很重要喔!还有哪些饮食搭配要注意呢?))
吃寿司时,若将“温性”、“寒性”和“平性”这三种寿司料尽量交错享用,对肠道会比较好。 在分类上,温性寿司料包括了竹荚鱼、斑𬶭、星鳗、鲑鱼、虾等。平性的则如比目鱼、鲷鱼、章鱼、乌贼、扇贝等。而寒性的寿司料,则有鲔鱼、海胆、螃蟹、鳗鱼、海藻等。 所以,举例来说可以这样吃: ①鲈鱼(平) ②竹荚鱼(温) ③鲔鱼赤身(寒) ④比目鱼(平) ⑤虾(温) ⑥海胆( 寒) ⑦铁火卷(寒) ⑧鲔鱼中腹(寒) ⑨赤贝(温) ⑩鲔鱼前腹(寒) ⑪星鳗(温)。 进食过程中,⑥至⑧之间有连续好几样(寒性)食材的时候,可以搭配醋渍嫩姜片来取得平衡。饭后的茶饮,也有分“温性”与“寒性”。杜仲茶、焙茶、红茶等属于温性,绿茶、麦茶则比较偏向寒性。 因此,夏天流汗过后以饮用麦茶或绿茶为佳,睡前则不妨饮用能温热腹部的焙茶。无论是食物或饮料,其属性与本身的温度无关。猪肉就算冰镇过或是加热煮过、煎过,也不会因此变成“温性”,或是热的绿茶就变成“温性”,并不是这样分类的。食物的属性是其本来就具备的性质。 寒性食材中最极端的例子就属“柿饼”了。据我所知,在会让肚子受寒这一点上,柿饼也是无人能出其右。因此,千万不要吃太多,且尽可能设法与温性食材或饮品一起享用才好。 *“寒性”食品与“温性”食品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