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火圆
Updated on

是真的!助人为快乐之本,行善让你更乐观!

我们都听过“助人为快乐之本”这句话,但你真的相信吗?还是倔强地认为,这是要人向善的话术呢?帮助他人,真的能获得快乐吗?这股快乐又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许多心理学实验都证实了“助人为快乐之本”这句话,《这一生的幸福计划》作者柳莫波斯基教授表示,仁慈和宽厚会让我们更能体谅、更能正面看待他人,像是看到无家可归的荣民时,不认为他们有碍社会观瞻,也许是病重无法工作。

透过帮助他人,我们会觉得自己占有优势与充满感激。因为看到人的困难或痛苦,就会觉得与他们相较,自己是幸运的,并会感谢自己所处境遇。此外,行善时,我们会将自己视为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这个自我认同会使自己增加自信、乐观处事并觉得自己非常有用。

柳莫波斯基教授在《这一生的幸福计划》中举了一个志工调查的研究,显示了做志工能增强快乐的感觉、自我价值感、掌控感和个人控制的感觉。

这项研究追踪5位女志工3年,这5位女性都有多发性硬化症(症状随病变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异,有可能半身不遂、口齿不清、忧郁等),她们被选出来做其他67位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同侪支持员,每个月要打一次15分钟的电话给病人,扮演关心、倾听者的角色。

结果显示,当志工对这5位女性带来许多正面影响,她们觉得自己有更强的自尊,对于应付人生中各种喜怒哀乐、对付自己的疾病更有自信了。

 

行善,不需要任何条件

做好事不需要特殊才能,也不需要有大把的时间或金钱,柳莫波斯基教授表示,只要对行善的机会敞开心胸。如果我们没有钱,那就贡献时间,像是帮人修东西、整理花园等,做自己能做的就行了。

另外,帮助别人时也要注意以下3点,以免善行反而造成自己的不快乐。

1. 了解你所做的事可能伴随的辛苦

照顾失智者、重大慢性病患者、残障者等,是件不轻松、辛苦的工作。有研究显示,必须照顾罹患阿兹海默症的另一半的人,忧郁程度比一般民众严重3倍。

2. 自动自发

善行需要自动自发才能让幸福有最大程度的增加。柳莫波斯基教授指出,如果你是被迫帮助某人,你可能依旧相信自己是乐于助人的人,也可能依旧获得被帮助者的感谢,但这些好处可能被愤慨的感觉所淹没。

3. 不要自以为是恩人

如果你的帮助会使被帮助的人感到不舒服,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弱势、受人恩惠,那么其所展现的态度会比较接近敌意,而不是感谢。

View (31)
Like
Favo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