シ…芳♡か...
Updated on

99岁国医40年养生至宝:生姜护胃养气这样吃更胜补药

夏日食姜,护胃养气,天地气交,上下循环

我们仰望天空时会发现,一年四季天空的高度是不一样的。秋天天空最高,夏天天空最低。夏日天暑下迫,地热上腾,水分迅速蒸发成气体而上升,然后受冷又化为雨水降落下来。天地之间的空气、水湿上下对流,交通融合就增加了,所以叫“天地气交”。人体也是如此,脏腑之间存在着上下对流、交通互表的升降出入关系。夏天阳光充足,气温很高,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季节。

但是现在反季节病很多,季节性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来感冒是冬、春季的常见病,现在反倒成了夏季的常见病,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反季节的电器,如空调、冰箱等,使我们一年四季都处在恒温条件下,这并不符合正常的生理需求,对于身体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不同季节的气温、湿度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我们内脏的各个器官、组织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中医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提倡顺应四时的阴阳变化,如春暖,夏暑,秋凉,冬寒。在夏天的时候,气血流行,多趋向于体表,所以稍稍出点汗,让阳气向外发散;冬天的时候,气血趋向于里,而体表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因此易感到手足及体表怕冷,所以冬季养生也须顺其势,让阳气向内收敛。

如今夏季很多人在外面出了一身汗,毛孔开放,然后进入室内直接吹冷风,风寒邪气容易入侵,而后毛孔瞬间关闭,邪气与正气相争,引起感冒发烧。久而久之会使我们的体表皮肤及黏膜的保卫功能下降,人体适应外界自然气候变化的能力也随之下降。用中医的理论讲,肺主皮毛,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也就是肺的护卫功能下降,或者说,外界的邪气容易侵犯肺,所以稍有气候变化即会打喷嚏、流鼻水、咳嗽等,诱发过敏性鼻炎、哮喘、寒冷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疾患。

《黄帝内经》中说“春夏养阳”也是同样的道理。说到这里,人们可能就疑惑了,春夏气温高,阳气偏盛,为什么我们还要养阳气呢?因为春夏的时候,我们人体的阳气外泄,形成了一种阳气外盛而内虚的状态。阳气内虚,所以春夏的时候容易着凉感冒。现在很多病人夏天时来找我,说自己中暑了,头晕,拉肚子。其实绝大多数并不是中暑,而是受凉了。

他们感到奇怪:“现在天气这么热,怎么会着凉呢?”其实就是因为阳气内虚。我们的身体在夏天为了调节体温,保持自然界和人体的平衡,要时常排汗,使汗孔处于开放状态。故而调节适应能力下降,这个时候如果突然遇到外界强烈的冷气刺激──空调一吹就容易着凉。

所以即使在夏天,晚上睡觉也要用轻薄的毛巾被盖上一点,特别是胃部。夏季体内阳气外泄,内部阳气虚弱,脾胃机能下降,稍有受凉,即会引起腹痛、腹泻,而用被子盖住胃部,这样就不太容易着凉了。

还有就是夏天要少吃凉东西,少吃冷饮。如果嘴馋,最好也是饭后吃。如果空着肚子吃,对脾胃的运化功能就有影响了。吃完饭以后再吃冷饮,就不会直接伤害到脾胃。

夏天是吃生姜最好的季节,也是中医“春夏养阳”的具体运用。我一直提倡吃姜,吃了四十多年了。姜能健脾胃,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又可使肠的张力、节律和蠕动增加。

说起我吃姜的习惯,源于小时候念私塾时最崇敬的先哲孔子的话。孔子是一个美食家,也是一个养生家。孔子说:“不撤姜食,不多食。”他离了姜不吃饭,但是每次又不吃多。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春秋时代,“人生七十古来稀”,孔子可以说是非常长寿了。我当时就想,孔子那么长寿,是不是和他“不撤姜食”的饮食习惯有关呢?我学医以后发现,姜对身体确实有很多的好处。

怎么吃姜也大有学问。这里介绍一种姜的吃法。把生姜洗净后切片,然后用醋和少量的盐泡上,大概三天以后就可以吃了。每天早饭可以拿出来吃几片。姜本身是一味中药,有发散作用,可以避风寒、预防感冒、帮助消化。醋是活血的,能止痛。

加上醋以后,还能防止姜太过辛辣,味道也更好。吃姜还要注意,一次吃二~三片就可以了,不要吃太多,因为姜性温,吃太多就会导致胃热。

吃姜还要注意天时。姜的特性是发散、生发,所以早上吃姜最好,让沉睡了一个晚上的阳气重新开始活跃,能让您在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中精神焕发,充满活力。

一年四季中,则夏天吃姜最好,能够很好地助长阳气。而秋天则不适合吃姜,因为秋天是阳气开始收敛的季节,所以谚语说“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不过也并非绝对如此,例如感冒初起的时候,就可以多吃点姜而不用管季节与时辰。另外要注意,心烦气躁、身体消瘦、高血压,或者经常口干口苦、便秘如球的人应当少吃姜。

一通一润,化解中暑

夏季气候炎热,阳光强烈,尤其是中午到下午三点这一段时间,是一天中最炎热的时候,倘若此时外出容易引发中暑。严重中暑时,若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引发抽搐和死亡。

有一年夏天,一位年逾古稀的李姓老太太中午时冒暑回家,刚进家门,就突然晕倒在地,不省人事。我当时刚好从她家门前经过,她的家人连忙请我医治。李老太太已经被抬到屋内的床上,当时她的两眼紧闭,面色苍白,嘴唇干燥缺水,神志不清,还干呕不止,时不时地从嘴里吐出白沫来。她的身体发热,但是出汗不多,四肢发冷。

我给她把脉,发现她的脉象跳动无力,跳两三下又停留一下。李老太太的症状都显示应该立即送往医院急救,但脉象又显示她心气不足,很可能有心阳暴脱的危险发生。我当时又没有带针灸,如果开处方,去取药来回也会耽误治疗时间,老人家很可能等不到拿药回来。

我用手指按压她的人中、内关、太溪等穴位之后,才听到她稍微地发出了呻吟声。我记得清代名医陆以湉所著《冷庐医话》中有记载姜汤、童尿可以解暑,于是我以砂糖生姜一起煎水,少量但是不断地给她灌服。几分钟之后,李老太太的肚子咕咕作响,肠中雷鸣,恶心呕吐也马上停止了,神志也恢复清醒,不过依然难以自述病情。

后来经过详细问诊,才知道她向来有心脑血管疾病,有晕眩病史,清晨气闷外出,心情不畅,到现在还没吃过饭,回来的时候因为感觉天气炎热,就买了冷饮吃,一路暑热逼人,突然进食冷饮,就诱发了中暑昏厥。

这位病人年事已高,腹中空空荡荡的时候吃了冷饮,这样就把暑热闭郁在了体内,耗伤气阴,形成了内闭外脱的危候。所以说对于中暑,虽然是因为高温导致,但是却不宜直接使用寒凉的药品,而要先用辛温药品,等到病人苏醒之后,再用清暑益气药治疗。

View (45)
Like
Favo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