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湿、水肿是二氧化碳堆积!健脾补肾、低碳饮食加速去除湿气
身体的湿气与水分不同,却与二氧化碳有关
虽然中医说湿气就是水分,但是从西方生理学角度来说,健康身体的水分大约是70%,肥胖时由于脂肪含量增加,水分的含量反而是减少的,这样就与“湿气重会有肥胖问题”的说法产生了冲突。再加上西医说水分含量越高越健康,中医说身体湿气越高反而不健康,由此可知身上的湿气应该不是水分,体内的湿气与体外的湿气根本不是同一个东西。
■身体的湿气指的是体内的二氧化碳含量
在王唯工教授所写的《以肺为宗》这本书中,就有提出身上的湿气并不是水,而是二氧化碳;长时间的水肿,肿的并不是水,而是脂肪。这些堆积在身上的脂肪,并不是单纯的肥胖,而是为减少过量的酸性二氧化碳对身体代谢造成不良的影响,身体只好利用脂肪将二氧化碳包裹住。
■身体过度累积的二氧化碳从哪里来?
身上会有过多的二氧化碳,不是生产太多,就是因为排泄不足造成的。湿气重的人通常都会有这两个问题,也就是说身体生产了太多二氧化碳,然后排除二氧化碳的能力又不足,长时间下来体内的二氧化碳就会越累积越多。
■碳水化合物会增加体内的二氧化碳
我们体内的二氧化碳大多是细胞在生成热量时所产生,而身体代谢出来的二氧化碳数量与我们吃入的饮食有关,比起脂肪,面、饭、馒头、面包、含糖食品与饮料等碳水化合物,可以说是二氧化碳的大本营。
细胞在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过程中会生成较多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说吃太多碳水化合物,体内二氧化碳会增加,长期累积在身体里面就会形成所谓的湿气。
■湿气与脾经的关系
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太多,容易造成脾虚的体质,增加第二型糖尿病的机会。前面已经说过饮食中过量的碳水化合物,会造成身体中过多二氧化碳,也就是湿气的累积,而我们体内的二氧化碳(湿气重)与脾虚有关,但湿气重是如何引起脾虚的发生,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
■体内二氧化碳的代谢排除
身体主要透过呼吸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去,其他可以排除二氧化碳的方式还包括尿液以及流汗,所以当肺经的血液循环较差时,二氧化碳透过呼吸排除的量会减少;肾经的血液循环不足时,通过尿液排除的二氧化碳会减少,这时身体就会加速流汗来增加二氧化碳的排除,因此可以看到阴虚(肾肺虚)的人特别容易流汗。但是流汗能排除的二氧化碳很有限,最后累积在身体内部的二氧化碳就会增加。
湿气与肥胖的关系
中医很早就观察到湿气与肥胖的关系,但是却无法说出一个很完整的解释,因为当初没有想到,以为是水的湿气,其实是二氧化碳。
身体内部的二氧化碳是带有酸性的物质,与水化合后会生成碳酸(H2CO3),一旦体内二氧化碳过度累积,身体就会慢慢变酸,可是身体所有代谢都是在特定的酸碱状态下才能正常发生反应,为了不要让过量的二氧化碳影响正常代谢,身体就会用脂肪包裹二氧化碳。
而身体血液循环不良的部位,因为去除二氧化碳的能力尤其差,需要更多的脂肪去包裹二氧化碳,所以水肿(其实应该说是脂肪肿)的部位就是血液循环较差,二氧化碳不易排除的地方。哪条经络的血液循环不好,那里的脂肪堆积就会比较多。如果是肝经的血液循环比较差,就有机会在肝脏形成脂肪肝。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肥胖症专家和营养学教授大卫‧路德维希(David Ludwig)博士提出,造成肥胖主要原因并非摄入过多的热量本身,而是食用了过量的高升糖指数食物。会造成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就是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糖、精制谷物和其他经加工的碳水化合物,也是会造成体内湿气增加的食物,而湿气的增加会造成更多的脂肪堆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肥胖问题。
如何去除湿气
仔细分析中医“祛湿、去水肿”的中药或食品,就会发现大多都是肾脾同补,像是茯苓、泽泻等,不只补脾,同时也有补肾的效果,经由增加血液运送到肾脏。
其实除了补肾补脾之外,更重要的是改善平日饮食的习惯,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降低体内二氧化碳的生成,同时增加肺经帮助排除身上的二氧化碳,这才是真的祛湿。
肺脏是最快也最直接把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脏器。当我们处于肺虚状态时,气体交换的能力减弱,就会有更多二氧化碳在身体内累积。所以要去除体内湿气,一定要注意肺经的血液循环是否不足,如果平日就有肺虚的情况,请找出肺经循环不足的原因进行调整。